2019年已经接近尾声,这也是我从事司法救助工作的第6个年头。这几年我一直工作在司法救助一线,筛查数以百计的交通肇事、过失致人死亡等案件,认真审查每一名救助申请人材料,实地调查走访被救助人的家庭、村委会,了解其家庭收入、生活环境等情况。每当我进入一个个家徒四壁的房间,听到一声声痛彻心扉的哭泣,看到一双双孤立无助的眼神,我的心被紧紧揪住了。他们生活的艰辛和困难,我感同身受,也更让我更加意识到司法救助工作的重要性。
今年初,一起故意伤害案的卷宗摆在了案头。通过走访被害人小欣的家庭、学校和村委会,询问了村干部、邻居和小欣的老师,我了解到小欣和奶奶相依为命,60多岁的老人靠打零工维系生活,但今年因脑出血导致偏瘫,没了经济来源的祖孙俩生活举步维艰。我向检察长汇报后,检察长指示快速办理,在原案审查逮捕阶段就立案,加快办理流程,很快小欣就拿到了最高金额司法救助金2万元,解决了燃眉之急。可案件带给小欣的伤害却远远不是金钱能弥补的。她原本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现在变得沉默寡言,成绩一落千丈。“心灵的救助远大于物质的帮扶”,院里同步启动了“司法救助+志愿服务”工作,我和青年志愿者及时安排了心理咨询师为小欣提供心理疏导,帮助她恢复心理健康,引导她重新树立生活信心,小欣也慢慢走出了伤害的阴霾。同时,为了解决祖孙二人长期生活保障问题,我院积极延伸检察触角,争取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支持,为她们争取社会保险、民政救助、教育基金等,并定期开展回访,多元化开展救助工作。
这只是 “司法救助+志愿服务”办案新模式的一个缩影。看到一个个家庭重燃希望,一名名被救助人重展笑容,我深深地感受到我的工作不仅仅是办理一个个具体的案件,更体现的是检察人的情怀和责任担当。将司法救助工作和扶贫、助残、关爱未成年人、关心失独家庭等志愿者服务精准融合,有效防止被救助人因案返贫,是检察机关推动“司法救助+志愿服务”衔接机制创新的初衷,更是社会治理、司法关怀的应有之义。今后我将继续在工作中加强与志愿者的联系,提高群众对司法救助工作的知晓度,让更多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能够获得救助,愿法治阳光带给每名困难群众更多的温暖,真正感受到这项民心工程的温情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