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部队一直保留下来的习惯,蒋海国的办公桌十分清爽,只一台电脑、一本《刑法一本通》、一摞卷宗,一如他的人,里里外外都透露着一股干练的精气神儿。在检察一线坚守24年,他的半头白发和“无锡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都在述说着他在检察系统的点点滴滴。
1995年,32岁的蒋海国转业至宜兴市检察院,从部队副营级干部到检察院里的“小白”,知道自己知识欠缺,蒋海国比旁人花了更多的心思在学习上。跟着前辈跑一线,看提审、做笔录,主动向年轻同事学习,蒋海国拼命地汲取着知识养分。蒋海国主要办理经济犯罪案件,而要想办好此类案件,承办人必须具备金融知识和会计知识,为此,蒋海国不断自习恶补金融知识,时间长了,竟也成了半个专家。
“工作细致”“特别能吃苦”是所有接触过蒋海国的人一致评价。平均每年审查、起诉刑事案件120余起,平均每3天办理一起案件,“时间不够用”是他发表最多的感慨。可即便如此,每当案件多得忙不过来时,蒋海国却总是主动站出来接手。他说:“再难的案件也得有人办啊,我多做些,别人就可以少做一点。”
2015年2月,蒋海国负责办理一起票据诈骗案,犯罪嫌疑人的反侦查能力较强,他每次都只与其中一人单线联系,交易地点也都选在没有摄像头的地方。没有直接证据,对犯罪嫌疑人就无法定罪。看着科室忙碌的同事,尽管手里还有其他案件在办,蒋海国还是和它“杠”上了。连续几个月里,他都加班加点埋头梳理证据,和公安部门沟通补充证据,最终成功地把证据穿点成线,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
董某某等8人合同诈骗案,涉案人数130余人、涉案金额达3.5亿元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一系列在宜兴当地较有影响力的重大疑难案件,在蒋海国手中总能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有同事戏称:蒋海国善“庖丁解牛”,他啃下来的“硬骨头”都能烧一锅汤啦!可蒋海国却不以为然:“比我能干的太多了,我只是花的时间更多些罢了。”
在24年检察生涯中,蒋海国看的最多的就是犯罪嫌疑人、受害人。不少人说,看得多了,心也就硬了。可在蒋海国看来,无论对同事、对受害人,还是对自己,都要怀着一颗善解人意的心。
几年前,蒋海国办理了一起故意伤害罪案件。当时,70多岁的周老太有个尚未结婚的小儿子,在下班途中被曾与其女友有矛盾的犯罪嫌疑人殴打致死。日日生活在眼前的儿子突然丧命,周老太痛不欲生,却还是拖着羸弱的身体四处筹钱,为小儿子料理后事。大儿子家境不好,小儿子突然离世,家里还欠着一大笔钱,而犯罪嫌疑人生活在贵州的农村,刚走出校门,没有任何赔偿能力,周老太身心俱疲,内心很是绝望。案件移送审查起诉时,蒋海国的内心被触动了,联想到自己的母亲,他马上联系申请司法救助,为周老太送去了5000元的救助款。
“老蒋看着严肃,心却很热,谁家里有事了、忙不过来了,他随时都会顶上,从不抱怨。”说起蒋海国,同事们总有说不完的话。第八检察部主任王晓伟回忆,曾经看到蒋海国偷偷抹眼泪,得知他是因为母亲生病,自己忙到无法抽身尽孝时,王晓伟心里一阵酸楚。今年,蒋海国获得“无锡市五一劳动奖章”,在王晓伟看来,这是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