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记忆总与高粱有关。
父亲是农民,很小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爷爷做一些农活。他会耙田,会种地,劳动使他懂得了粮食来之不易。
秋天在地里种下麦子,春天再种上高粱。那时在乡下,家家都种高粱,因为易活,而且收成好,打下的粮食可以摊煎饼,算是粗粮里的细粮。父亲知道,从曾祖父那辈开始,家里一直就没有离开过土地。
摊煎饼是母亲精湛的手艺,还没嫁给父亲时,就在村里很有名了。把高粱米搁簸箕里洗干净,浸在水里泡上半天,再拿到石磨上磨浆,掺上点箩好的红薯面,搅成面糊,就可以点火摊煎饼了。母亲摊的煎饼薄如蝉翼,摊好后除了全家人吃,还可以拿到集市上卖。
一天晚上,下大雨,大风把庄稼刮倒了,天明后村里人都往自家地里跑,爷爷和父亲也往地里赶。高低不平的庄稼地里,许多作物都被风刮倒,唯独高粱好好地站在原地。父亲抚摸着挺直的高粱问爷爷,为什么低矮的庄稼都能被刮倒,这么高的高粱却没有被刮倒呢?爷爷听后,笑笑说,因为高粱生长了许多的根,这些根可以帮助它们站稳,只要一棵坚持不倒,整片高粱就不会倒下。
可不是吗,父亲突然想起,高粱真的有好些根哟,一根根深深扎进土里,像脚趾紧紧地抓住土地。爷爷告诉父亲,种高粱是乡村的传统,他们那里尽是山地,最容易刮风下雨,水土流失,种高粱后就不怕了,高粱众多的根可以抗拒暴风雨的侵袭。在许多年前,高粱就被当地人称作救命粮,抗日战争时期,那些抗日志士就是一边打着游击,一边种着高粱,吃着高粱煎饼与敌寇英勇作战的,许许多多的战士用血洒青纱帐换来了和平生活。
后来父亲考进了省城的学校,又过了十几年,当上了县里的领导,他经常忆起童年时候的那些高粱。爷爷老了,已种不动高粱了。村里的年轻人都进城打工,也很少有人种高粱了。只是在超市里,父亲仍能经常看到货架上摆着的高粱煎饼,一簇簇高粱不是种在地里,而是被印在精美的包装袋上。爷爷进城看父亲,也会带去一摞高粱煎饼,父亲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格外珍惜。
父亲常对我们几个孩子说,人就得和高粱一样,把自己的根扎牢,而这些根,就是踏实、朴素、不忘本。知道高粱有多少只脚吗?如果每只脚都像是做人的基础,那么经历再大的风雨都不会被轻易摧毁。又过了几年,由于高度的工作压力,加上不合理的饮食,父亲患上了高血压,年迈的爷爷听说后,又开始在老家种起了大豆和高粱。爷爷说,常吃大豆和高粱对身体好……
知道高粱有多少只脚吗?现在,这个故事我也会讲给我的孩子听。
(宋尚明 作者单位:山东省蒙阴县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