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在天下必谋之
2018-07-24 17:06: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钱其琛同志是我国外交战线的杰出领导人。如果顺着他的事迹与精神追溯本源,我们仿佛看见《钱氏家训》如同一盏明灯,透过历史的千年尘埃,在吴越钱氏族人的心中熠熠生辉。

  回忆钱其琛同志的生平,在他身上最能体现的就是《钱氏家训》中的这一句话——“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

  钱其琛十四岁读中学的时候,就在上海加入了中共地下党。这一选择影响了他的一生,他的行事风格与生活习惯也大都在这一时期养成。由于地下工作的需要,钱其琛习惯不记日记,不留工作笔记,也不做任何资料储备。但是后来他为什么又一反常态写下了《外交十记》呢?钱其琛之子钱宁日后回忆说,父亲“主要是想为那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外交工作,留下一份真实的记录”,“许多历史事件,不记录下来,将来就会出现各种版本”。

  钱其琛部署工作沉着冷静,也很重视倾听众人的意见。这正体现了《钱氏家训》里面说的“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据其生前同事回忆,钱其琛每次和外宾会谈结束,都会问大家对刚才的会谈有什么看法。大家各抒己见后,他也会乐于分享自己的所观所想,他的观察往往能看到别人可能没注意到的方面。

  在担任外交部长期间,钱其琛参与过的外交事务数不胜数,其中的艰难也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他曾经说过自己遵从周恩来总理对我国外交人员提出的十六个字,即“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这十六个字,不管是在驻苏联使馆工作时,在助力香港回归时,还是在与非洲国家建立友谊时等,都在他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钱其琛坚决维护“一国两制”原则,努力促成香港回归这一利万世之举。钱其琛通过高超娴熟的外交谈判手腕,在中英双方有关香港政制发展的交锋中,临危不乱,据理力争,最终为国家赢得最大利益。

  1993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钱其琛借出席联合国大会的机会,会见了英国外交大臣赫德,因为双方各执己见、寸步不让,眼看会谈就要不欢而散,钱其琛不慌不忙地说道:“今天我们的会谈很重要,应该说还取得了积极成果。”时任外交部发言人李肇星听后疑惑极了:“今天吵得这么厉害,什么问题也没解决,何来积极成果?”没等李肇星转过弯来,钱其琛继续说道:“第一,双方争论得这么激烈,说明双方对香港回归问题都极为重视,这是今后我们解决具体问题的前提;第二,今天我们在许多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但双方都愿意继续谈,哪怕吵架似的谈,这为双方进一步沟通打下了基础。”赫德听后,心有戚戚地对这番总结表示赞同,谈判的破裂就这样避免了。这让李肇星十分感慨:“这是外交上‘斗而不破’的典型例子。”钱其琛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分别出席了香港和澳门回归的政权交接典礼。这是他外交生涯中一段十分难得而又颇为独特的经历。

  “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正是因为秉持这种态度,对于工作,钱其琛始终保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态度,而对于家庭,他亏欠的真的太多太多。

  在对其儿子钱宁的访谈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钱其琛跟子女生活在一起的时间是时断时续的。驻苏联工作,驻非洲工作,回外交部工作,与子女的升学、当兵、留学等交错进行。钱其琛回国后,一家人才又团聚,但仍是聚少离多。钱其琛夫妇的内心一直很牵挂一对儿女。有时,他们会坐一夜火车,去锦州看在那里工作的女儿,待上一天,再坐一夜火车,去上海看儿子。虽然奔波,却是一家难得的温馨时刻。

  “子孙虽愚,诗书须读”。虽然没有时间陪伴在儿女左右,钱其琛对家庭教育却始终不放松。当年,《辞海》刚出版,钱其琛就买了一套。上世纪六十年代,钱宁上初中,没有别的书可读,只能读厚厚上下两册的《辞海》,可以说,他是泡在《辞海》中长大的。

  “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钱其琛不吸烟,不喝酒,最大的业余爱好是读书和散步。即使在谈判时遇到很恼火的事,他也不会大声与人争吵。1988年,钱其琛从外交部副部长升为部长时,他曾这样表示:“任重道远,不敢懈怠。”历史给了他一个机会,让他在中国外交舞台上大放异彩。钱其琛同志不负中央嘱托,不辱国家使命。他的一生担得起这两句话:“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西滨) 
  编辑:张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