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站在祖国大地上述学立论
2020-10-31 17:02: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殷切期望,也是时代赋予当代学者的光荣使命。近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大局:知名学者共论中国新发展》一书,立足国内外大局,特别是我国发展的实践,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明中国道路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彰显当代中国的理论自信与行动自觉。

  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思想家张载的“横渠四句教”,道出了中国历代学者的使命追求。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为党和人民立说,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立业之基。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是党的十九大之后党中央批准设立的10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机构之一。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该研究院坚定不移的方向。《大局》一书汇集研究院众多权威专家学者的论文,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丰硕成果。开篇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方法初探》一文,梳理了数千篇理论界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献,归纳了研究方法,并提出了建议,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需要抓住其精髓要义。潘维教授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道路》一文中总结道,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重要的一点是研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述学立论、建言献策,需要对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做深入的研究思考,不仅要讲清楚党中央精神的内容和背后的学理,还要有战略眼光,看到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能够为党和国家制定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乡村振兴作为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新战略,正与脱贫攻坚衔接起来,推动中国乡村面貌的巨变。“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在《全球危机与中国的乡村振兴》一文中谈道,我们应坚持用中国的主权货币来货币化我们的主权资产,完成货币化,从而带来相当大的货币增量,乡村振兴具有重要资产货币化功能,乡村振兴对中国跳出美国主导全球金融资本竞争框架具有战略意义。这篇文章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了乡村振兴对我国发展稳定的巨大作用。

  阐明中国道路的独特性和优越性

  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取得这样的发展成就有何秘诀?关键就在于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局》一书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在国际视野中探索中国问题,在中西对比、古今对比中,阐述中国当代问题,阐明中国道路的独特性和优越性。

  中国道路有着自己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国历史是世界上唯一具有连续性的历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具有连续性的文明。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韩毓海教授在《关于文化自信》一文中作出这样的阐释:文化自信最直接地昭示着、标志着“中国特色”,它指向的是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是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和中国理论的底蕴。

  中国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探索出来的道路。这条大路上有挫折、有困难,更有辉煌、有经验,中国道路的优越性日益彰显。王绍光教授在《改革开放、国家能力与经济发展》一文中谈道,中国没有走西方走过的大规模殖民主义、大规模奴隶贸易的道路。中国取得成就的关键在于培植起了自己的国家能力,国家能力就是能把自己的意志变为行动、化为现实的能力,包括强制能力、汲取能力、濡化能力、认证能力、规管能力、统领能力和再分配能力。强世功教授在《中国法治道路与法治模式——全球视野与中国经验》中认为,中国的法治建设在探索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模式,这无疑可以看作法治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法治方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中国道路的专家学者很多,各种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大局》一书对中国道路的研究角度新颖,切中肯綮,见解独到。

  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一些国外学者看到中国的发展奇迹,对中国的发展模式进行解读,有的解读甚有道理,有的解读有失偏颇,有的解读则带有攻击性,“中国崩溃论”“社会主义失败论”“中国威胁论”等各种论调都曾流行。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要求:“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就要能提出自己的概念、自己的理论,而且这种概念和理论要能够为学界接受,能够融通中外,能够有力解释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够为国家政策提供智力支持。

  经济学家林毅夫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政策性负担”的概念,他在收入本书的《中国经济学创新的立足点》一文中畅谈他创立的“结构经济学”。他认为,西方主流经济学基本上都是总结自发达国家的经验,把发达国家的阶段作为暗含的前提,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阶段和结构的差异性。陈平教授在《中国实践推动经济学革命》中认为,中国道路打破了西方模式的现代化,他致力于综合马克思、熊彼特经济学的优点,探索中国的经验,重新构造工业化时代经济学的新陈代谢机制,他给自己的理论取名“代谢经济学”。路风教授在《工业体系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一文中认为,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关键变量是“工业体系”,改革开放是高增长的必要条件,但充分条件是中国工业体系的能量迸发。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理论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树立国际视野,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互动中探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大局》一书中的经济学家立足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深入调研,潜心钻研,扬弃西方的经济学理论,继而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新经济学思维,有力解释了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为国家的经济政策提供重要参考,对国际社会探究新型经济发展方式亦有重要参考价值。

  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是应该也必须出真学问、大学问的地方。阅读《大局》这本书,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聚焦现实问题的真知灼见,什么是助力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学问、大学问。这本书如同一杯香茗,醇厚悠远。

  【罗平汉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教授】

  编辑:张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