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夺冠》:荣耀与承受之重
2020-10-12 10:25:00  来源:检察日报

  由于疫情的影响,这部电影的上映可谓一波三折,年初的首映就让人“惊艳”,待到“蛰伏”半年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电影《中国女排》已改名《夺冠》。

  这部久违的电影没有让观众失望,《夺冠》用四场比赛、三段故事,两个朋友的互动,和一个中心人物郎平,讲述了中国体育史上最具传奇特色和英雄气质的一支队伍——中国女排跨越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从1981年老女排登顶世界之巅、蝉联“五连冠”到2019年新一代女排开疆拓土、绝地反击,再现这支王者之师的坎坷与辉煌,向几代功勋致敬。一次次激情燃烧的夺冠传奇在光影变换之间得以重现,仿佛昔日重来,让人感慨万千。

  这部影片不仅展现了女排精神的产生,更展现了女排精神在不同的时代变革、进化,丰富创新的过程,从之前拼尽全力也要赢得比赛,到现在的执着坚守,战胜自我,做到最好。新一代女排队员不仅继承发扬了前辈为国争光、吃苦耐劳、奉献牺牲、团结协作的精神,更体现在开放自信、以人为本,将个人价值实现与国家集体荣誉完美结合,寻找到女排精神乃至中国体育精神在新时代的意义,实现了两个时代女排队员精神上的交接与传承。

  体育电影作为一种电影类型具有独特的魅力,画面富有节奏、充斥着力与美,在带来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同时,还能激发人们对运动的热情。而影片中主人公拼搏抗争、不服输最终超越自我的故事,则是不少观众永远喝不腻的“励志鸡汤”。

  然而,好的体育电影并不是抛开现实空谈体育比赛,它必然是与现实紧密相连的,体育或许只是一个“壳”,内里却装的都是社会问题。比如体育电影《百万美元宝贝》写的是拳击,探讨的却是梦想与信仰;《弱点》写的是橄榄球比赛,凸显的却是种族问题和社会歧视;《摔跤吧!爸爸》写的是摔跤,表现的却是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我们甚至在《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获得一份救赎和飞跃……这些竞技背后的“等外”探索使电影更具有社会性和观赏价值。

  对于法律人而言,体育电影中展现的规则意识需要我们思考。体育的核心是规则,如同法律规则对维护现实生活秩序的重要性一样,无论个体如何天赋异禀,都必须遵守规则,尊重竞赛规则是保证公平竞争和结果具有公信力的基础,建立起体育规则意识,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体育的精神。再有,不少体育电影中对于“胜利”概念也颇具哲学思辨,战胜对手是一种胜利,战胜自我同样也是胜利,甚至有时战胜自我比战胜对手更难。这些来自于体育的思维火花,启发我们看得更深更远。

  《夺冠》用小切口呈现宏大叙事,讲述“中国女排”这个具有“国民性”的集体记忆,产生极强代入感和集体共鸣感。上世纪80年代初,对国人而言,中国女排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和民族自信。那时的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百废待兴,人们充满着一种迫切走出国门和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强烈愿望。中国女排用勇登“世界之巅”和“五连冠”的霸气,向世界宣告“我能行”,从而带给人们无限的自豪和振奋。

  中国女排每一场比赛都超越了输赢的概念,被赋予了太多的内涵,寄托着太多人的期望。这种现实也让那一代女排队员承受着太大的压力,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辛苦,不少人伤痛终生。爱国的情怀,奋斗的底色,女排用血和泪的艰辛付出打造出女排精神,唱响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只能赢,不能输,这成了中国女排生命中承受之重。

  竞技即社会,体育即人生,体育赛场上永远不缺跌宕起伏的感人戏码,有人醉心于竞技体育力与美的较量,有人在乎奖牌比拼花落谁家的戏剧性结局,有人从体育竞赛中看到民族精神,有人在运动竞技中找到回归之路,重塑自我。体育的故事就是你、我、他的人生故事,最能让我们感同身受,热血沸腾。或许,这就是体育影片能够引发观影者激情燃烧的原因所在。

  编辑:张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