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蝉之印象
2018-03-23 14:00:00  来源:江苏检察网

    夏至过后的一个晚上,正和小孩在书房看书,忽闻窗台上一阵“扑棱棱”的声音。靠近端详,才发现是一只蝉,只是蝉翼上沾满了蛛丝。必是夜晚误入蛛网,幸得挣脱,又幸得掉到窗台。赶紧将它捉了进来,把蝉翼上的蛛丝清理干净,装入瓶子,等明天一早再让它重返大自然。

  蝉给我最初始印象是蝉声喧聒,蝉就是夏天。在乡下,一到夏至,房前屋后的树必是蝉的家园。柳树、苦楝树、枇杷树的树干上都趴着一只只蝉,家就包围在蝉声的世界里。整个夏天,蝉声不绝于耳。尤其是午后蝉音,一只雄蝉起了个A大调的音,接下来就是一队队雄蝉的大合唱比赛,咋听起来都是没有磨合过的“黄河大合唱”,拉拉杂杂,喧嚣的声浪一阵高过一阵。大合唱过后,偶尔也能听到独唱,或者添几个和音,此时,蝉音倒又显得轻逸,时而忽远忽近,时而似有似无。现犹记得童年和小伙伴们午后捕蝉。在蝉声的指引下,我们拿起细竹竿,先用柳条圈插在竹竿顶端,再把柳条圈沾满蛛丝,而后悄无声息地绕到苦楝树下,对准正在鸣唱的蝉猛扑上去,一旦粘住了,大家必定欢呼雀跃起来。

  蝉的聒噪之声还未远去,书本上读到蝉的文章日渐多了起来。原来蝉在古今文人心中竟有着这样的种种意象和精神寄托,对蝉的印象又深了一层。太康文人陆云在其《寒蝉赋序》中云:“夫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侯守节,则其信也;加一冠冕,取其容也。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蝉在陆云笔下,有了“文”、“清”、“廉”、“俭”、“信”五德之美誉,更寄寓了作者高洁的人格追求。学过的“咏蝉诗”中印象最深的应该还是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此时的蝉又化为了“孤独失意”之象,诗人的不得志,诗人的悲愤,都化为了蝉,诗人即蝉,蝉即诗人。蝉另外还兼具了生命短暂,人生易逝之意象。蝉“始夏而终秋”,故庄子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刘禹锡在《答白刑部闻新蝉》亦写到,“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诗人在蝉声中又寄寓了他对生命流逝的体验,感时伤怀之情浮于眼前。

  蝉给我的终极印象是成虫前的蛰伏,竟然能潜藏于地下三年、四年,乃至十三年。据说最长的是北美洲的布鲁德X蝉,长达十七年。难以想象,潜藏于地下几年乃至十几年时间,而最终展现生命的时间却仅有短短的几十天时间。难怪,蝉要“排幽阻以上出,披泉壤而启蒙。缘修干以蜕甲,附高枝而脱胎。”“于是振金革之铿锵,奏丝竹之优润,叠万籁于一律,驰嘹唳之壮音。上畅玉庭,非仙乐之足夸;下覆寰中,冠高鸣于三夏。”(出自杨威《寒蝉赋》)蝉用几年甚至十几年寂寞孤独的时间,只为等待那两三个月的夏之绝唱,以尽情展露生命的芳华,高歌生命的快乐。

  此时,我对那“喧聒”的蝉声唯独多了一份敬佩,多了一份仰慕!

  (作者:张 浩)

  编辑:张露露  

上下篇导读

 · 阿狸照看桃子的花
 · 就像那一抹绿
 · 北大荒的格桑花
 · 过眼烟云
 · 刀客
 · 故乡
 · 初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