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兴权:让行政监督“不慌不忙”
2018-04-16 17:03:00  来源:江苏检察网

  在苏州方言里,精通某一行的人被称作“老法师”,在民事行政检察战线奋战了 14 年的杨兴权名副其实。他是苏州市检察院行政处处长,宽脸笑眼,讲话真挚而扎实, 笑起来的姿态更是透着股老苏州的不慌不忙。

  做起工作来,他也一样喜欢细细琢磨。从民行工作起步到行政公益诉讼成为检察 职能新亮点,14 年厚积薄发,他和同事们齐力探索出一条苏州检察的行政监督之路。

  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

  杨兴权说行政监督是个磨性子的工作,不像办刑事案件那么干脆果断。“行政监 督线索来之不易。”他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全市行政监督的开展,基层院获取任何一个 线索,都会第一时间和他分享,听取指导,“不容许发生偏差”。

  2017 年 2 月 4 日下午,吴江区法院对吴江区检察院诉吴江区国土资源局未履行土 地管理职责案公开宣判,一审判决支持了检察机关的诉讼请求。据悉,这个是我省首例提起并判决的行政公益诉讼案件。

  “三块耕地被硬化成为厂房、停车场、堆场。”吴江区院在 2015 年开展的行政案 件处罚专项监督中,发现国土局的执法卷宗中存在处罚未履行情况,“耕地并没有恢复”。

  随后市区两级检察院行政监督部门分别开展工作,深入调查,检察建议书也及时 发放到位。一个月后,现场整改完毕,复耕的照片看起来“还可以”,原来的路面都 成了土壤,本来监督到这里就结束了。杨兴权却觉得“有诈”。复原路面未遇任何阻 力?他拔腿就去了现场。到现场用铁铲一挖,不得了,10 厘米的土层下面还是水泥平 面,“难道这土是用来应付检查故意浇上去的?”愤怒之余,他很纳闷: “行政处罚 决定为何就这样走了个过场,是因为检察建议刚性不足么?”

  快刀斩乱麻,他建议吴江区院提起公益诉讼。提起诉讼当天,真正的大规模整改就开始了,挖掘机、吊机、推土机、卡车等 77 台设备一齐出动,共清运垃圾、材料 16000 吨,回填土方 8000 余方。全部整改完毕只花了 5 天时间。

  杨兴权说这种怀疑精神来自近十年的公诉实战。1995 年他刚工作,办理的第二个 案件是个盗窃案,这个案件令他很受启发。那是个夏夜,嫌疑人跳落在金属厂围墙外, 碰巧被巡逻民警发现,人赃俱获。然而对方却坚称自己在墙内看到有人正在盗窃黄铜, 还将赃物装在一个红色口袋中。

  眼看案件处于“零口供”状态,杨兴权决定去案发现场进行“侦查实验”。他顺 着墙壁攀爬到储存黄铜的高位,一个清晰的手指印赫然印在黄铜上,鉴定证明,这枚指纹就是嫌疑人的!另外,他还用红领巾做了色彩辨别实验,在深夜根本无法辨识红 色。如今,练就火眼金睛的老公诉走上行政监督新战场,会摩擦出怎样的火花?

  行政监督应该“怎么做”

  今年,《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苏州市古城墙保护条例》的出台离 不开检察机关历时两年半的行政监督,离不开杨兴权的参与。杨兴权还记得姑苏区检 察院名城保护工作室负责人姚莉第一次来找他汇报线索时的惆怅。那是 2014 年的夏天, 干警在一次例行走访社区的过程中得知了一件事。

  2011 年春天,居民老潘被一阵巨响惊醒,出门一看,紧挨着自己家的阊门城墙塌 了!他向社区、街道、住建等部门反映,因阊门城墙是市级保护文物,相关部门迟迟 未能答复,而老陶的房子墙面、屋顶开裂,四面漏雨,房屋随时面临坍塌的危险。

  敏锐的杨兴权一眼就认定这是个具有重大监督价值的线索,他建议姚莉采取四步 走监督方式:检察调查、走访约谈、检察建议,最后的兜底措施是公益诉讼。随后, 他和大家一起开展走访。几次现场调查中,他还发现有大量违章建筑依托城墙搭建, 用于开设废品收购站及供社会闲散人员长期居住。周边大量易燃废品随意堆放,事故 隐患巨大。杨兴权建议调查组将调查范围从“城墙本体被破坏”进一步扩展。“这样 一个线索,必然要经历漫长的努力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幸好最后我们成功了。”

  “脚板子+鼠标”工作法

  去现场调查也有遇阻的时候,杨兴权对行政监督的阻力了若指掌——上门调查被 直接拒绝,提出检察建议不被履行……“不少干警遇到行政监督线索就发怵”,对这 种疑虑,他认为首先要“全面武装自己”,才能获得党委政府的支持和被监督单位的认可。至于如何武装,他的策略是“脚板子+鼠标”,调查得自己跑,“功课”也得自 己做。

  2017 年 8 月 11 日,苏州市检察院同市国土资源局会签了《行政公益诉讼联席会议 制度》,国土资源部门行政执法难题破解、检察院开展行政公益诉讼探索有了协作机制。

  这次联席有什么渊源?得从 2009 年发生在吴中区临湖镇东吴村的一桩违法用地说 起。当时,东吴村将该村一处农用地非法出租给他人建砖厂。2011 年 6 月 30 日国土局 发出通知书责令停止土地违法行为,通知书载明的违法占地面积为 5 亩。事实上,2017 年,现场被浇筑成一个巨大的钢管堆场,占地面积达 26.3 亩,整整翻了 5 倍!

  耕地红线就是生命线。杨兴权收到吴中区检察院报送的线索,立即组建了两个办 案组,一组设在吴中区院民行科,二组设在市检察院行政检察处。两个组分工不同, 一组负责前期调查、走访约谈相关部门和人员,二组则负责指导调查,总结做法,制发检察建议。

  现场去了七八次,检察建议也是他一手起草的。最终呈现在检察建议书上的每一 部法律法规都被他踏踏实实“啃”下来,“腹中有粮才能心里不慌”,杨兴权深以为 然。 (张安娜)

  编辑:张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