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斤藕,半斤洞,吃藕不划算,需要肉来炖,还搭两大蒜!”这顺口溜说的是种藕不划算。但河南坪村的刘国顺却不信这个“邪”,这几年发展起了莲藕产业。
河南坪村六组,山腰上有一股天然的清泉生得神奇,冬暖夏凉。相传明清时期,人们引流修渠,开垦梯田,硬生生弄出了一个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生息了世世代代的人。随着时代变迁,久而久之人们只知道这儿叫“谭家淌”,老刘就是这个淌里的人。
老刘脑子灵活,也曾走南闯北。那时候交通还不算便利,逢年过节从镇外倒腾些瓜果蔬菜、门画麻糖,年过得也算热闹。买卖货物难免出现一些口头扯皮的情况,什么卖的芹菜黄啦、西红柿绿了、黄瓜蔫了、糖果化了,这些老刘都忍了,降价卖!可是老刘最不能忍的是说他的一斤藕,有半斤洞。
老刘拉回来的莲藕是南方的品种,藕身粗壮,孔洞确实大,更适合做些藕片、藕芊系列的凉菜,而小鸡炖蘑菇、莲藕炖排骨则是我们这里常有的吃法,太过粗壮的藕身切大块难啃,切小块易碎,再加上煮藕的水与长藕的水酸碱程度不一,这个品种的藕不易煮熟。那一年,老刘没赚到钱,大年初一“出天行”的鞭都小了好几圈。怎么,没听说过“出天行”?正月初一,家家早起,整齐衣冠打开大门,谓“开财门”。“开财门”时要燃放鞭炮,然后点燃香烛,对天揖拜,再入家焚香拜祭祖先及家神,谓之“出天行”。
老刘也愁,没事就在屋山头转,转到自己的旱地水田,想到种玉米、种稻谷不挣钱,愁上加愁。正月间没啥事,也只有串门、晒太阳、听听广播,计划着过完节外出打工把贩藕钱挣回来。天气真好,太阳暖和,老刘中午小喝了两杯来解愁绪,晒着太阳听起广播:“……浅土种藕……无需池塘也能种出高质藕……咨询热线:1379760××××。”老刘一个鲤鱼打挺站了起来,种藕!
节气一过,老刘选了块能保证水量的田,修整田埂,堆肥,将地耕得稀烂,充分盘出了泥土地的活性。那段时间老刘干劲十足,时常听到他哼哼着歌,高兴时仿佛能一脚把牛踢开,自己犁上二分地。
三月,老刘把本地藕种种在了山腰上的谭家淌里。夏天,收获不一样的风景,荷花开到了半山腰上,呱声一片。冬天,老刘起了第一篓子的藕,心里却七上八下的:藕身细,颜色发红,产量还不高。老刘忐忑地挑了一挑子藕去了马桥镇上的集市,用低于菜市场的价钱卖了一天也没能卖完。那一天,老刘只吃了一碗面条,嘴里却一直发干。
第二天,老刘听到有人来打听他,心里发苦:“去年贩藕,有人说我一斤藕,半斤洞;今年我这藕洞是小,卖相却不行,味道我还不知咋样,昨天卖藕,今天就有人来打听,怕是要挨骂,怕是一年又白干;命也,苦也!”
来找的人是昨天买藕的人,他对老刘说:“藕好吃!入口糯,香!昨晚上一锅莲藕排骨,排骨剩的不少,藕一块没落下,汤都没剩。在哪儿贩的?家里还有多少?市场价再加一块我全要,我自己拉。”
老刘有点懵圈了,心里却笑开了花。
近几年,赶上扶贫政策,全县运用产业资金奖补带动扶贫户大力发展产业,当地也慢慢种起了本地藕,马桥本地藕出了镇,出了县,甚至被送到外地出了省。市场价一年高过一年,由原来五六块一斤到现在的七八块钱一斤。2020年腊月,河南坪谭家淌里的藕更是涨到了20块钱一斤。
2021年,正月初八,保康县检察院的驻村工作队走在三个扶贫村的田间地头上,和老刘聊起藕。老刘已然成为种植本地藕的“专家”,怎么耕地,怎么堆肥,怎么排藕,说得头头是道。老刘展望的种藕大计,俨然是一幅乡村振兴、莲开满淌的绝美画卷。
“条件允许,要再加大规模,让更多人尝尝谭家淌里的藕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味道!”老刘的想法很简单,产业发展壮大,增加收益;别人说他的藕好,他自豪。
(作者单位:湖北省保康县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