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泰山不让土壤 故能成其大
2021-05-31 10:27:00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刘同华

  围绕节水的方方面面,采取大中小各类举措。“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涵养水源,大大小小的措施都汇集在一起,北方地区节水要实实在在去落实。

  ——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南阳市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出自战国时期李斯所著《谏逐客书》。意思是,泰山不舍弃任何土壤,所以能那样高大;河海不排斥任何细流,所以能那样深广。

  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早年为郡吏,后从荀子学理政之术,学成入秦。公元前237年,李斯上《谏逐客书》,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他与王绾等人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等,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这一时期是思想和文化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出现了诸子百家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们梳理一下当时的典籍文献,就会发现诸如“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样的表述有很多。

  比如,《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熟知的《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走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水流,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而荀子,正是李斯的老师。

  到了西汉时期,文学家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又将此论引申为“泰山不让砾石,江海不辞小流,可以成其大”。《韩诗外传》是记述中国古代史实、传闻的短文集,多记述孔子轶闻、诸子杂说和春秋故事,在每条中引用《诗经》诗句作为结论。值得一提的是,《韩诗外传》与荀子的思想一脉相承,多阐发儒家礼乐教化,主张重民爱民,其中直接取自《荀子》的条文,就多达40余条。

  古人无论为学、为政,都特别注重这种不舍弃细微功夫的精神。最为人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小学语文课本中“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据宋代祝穆编撰的地理类书籍《方舆胜览》记载,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学业就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为其精神感动,就回去继续完成学业。这条溪流,就叫磨针溪,坐落在四川眉州的象耳山下。“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就出自这个故事,这句话成为激励人们持之以恒求学、做事的名言。

  无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离不了这种细大不捐的精神。愚公移山的故事,可以说尽人皆知。1945年召开党的七大,毛泽东在口头政治报告中至少三次谈到愚公移山。特别是1945年6月11日的《愚公移山》闭幕词,更是为大会画龙点睛。在闭幕会上,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讲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并赋予了这个寓言故事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提出了“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奋斗宣言。

  前几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令人振奋。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回首60多年来的航天事业,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坚强无比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航天人隐姓埋名、舍生忘死、不懈奋斗,一点一滴用智慧和汗水不断攻破一项项“卡脖子”技术,托起一枚枚腾飞的火箭,放飞一颗颗遨游太空的卫星。

  我们的任何事业,都是一截截垒砌、一寸寸夯实、一汩汩流淌、一方方润泽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伟大事业,也是漫漫征程,正是需要这种不让土壤、不择细流的精神,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下去。

  编辑:张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