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平凡人的不凡
2021-05-31 09:44: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我自知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所处的时代却是一个不平凡的时代。……由于党的信任和机遇,我有不少机会为毛主席、周总理、少奇同志、朱总司令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彭德怀、叶剑英、陈毅、贺龙、彭真等开国元勋担任同外国领导人交往的翻译。通过直接接触,使我开阔了思路和眼界,受到了教育,终身受益。

  这是骆亦粟写给自己的一段话。骆亦粟,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同年留学波兰。1953年回国,在外交战线服务了半个世纪。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面临着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急需大量人才,而当时国内科技水平落后,短期内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于是,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生,加速培养一支强大的建设人才队伍,成为新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

  20世纪50年代,一列列呼啸的列车,穿过广袤的西伯利亚平原,从北京驶向莫斯科——新中国第一次留学高潮的大幕就此拉开。

  1950年9月中旬,25名留学生满怀着激情,乘火车离开北京去莫斯科,然后分赴5国。骆亦粟就在其中。

  临出国前,国家为他们25人统一发了服装。有两套中山装,一套是黑呢料的,一套是卡其布的;一件黑色粗呢料大衣,羊皮内衬。

  要知道,在百业待举的当时,这已算很高级的了。

  骆亦粟回忆,每逢双方国家重大节日,如国庆、五一举行庆祝活动和青年学生有大的集会,中国留学生都被邀请参加。在青年学生的集会上,中国留学生的代表经常受邀坐在主席台,所到之处都受到欢迎。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在苏联莫斯科大学大礼堂对留学生讲了这样一段举世闻名的话,震耳欲聋的掌声经久不息,成为激励留学生一生拼搏的动力。

  从1950年到1966年,中国先后向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派遣了万余名留学生。“落落千金报,悠悠国士心”,在相当长时间内,这批留学生成为新中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被誉为“共和国航船全速前进的动力源”。

  1953年,回国后的骆亦粟调入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其后,调驻波兰使馆、巴西使馆,1985年被任命为驻塞浦路斯大使……其外交生涯可谓丰富,见证的国际风云变幻可谓多矣。到了90年代,他在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政策研究室参加撰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

  人生易老,弹指一挥间,半个多世纪的工作历程,骆亦粟在不同的岗位上始终勤恳工作,不计名利。他,是新中国第一批留学生万千身影中的一员;一万多名留学生,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亟待建设的新中国。

  编辑:张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