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与君远相知 不道云海深
2021-04-30 15:04: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意思是尽管相隔千里万里,但是只要能够相互了解、彼此相知,再深远辽阔的云海也不会将你我分开。

  这两句诗,是唐代王昌龄《寄驩州》残句,原文现在能看到的只有这两句,是王昌龄寄给远在驩州的一位朋友。驩州(驩,音、义都同“欢”),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属于古交州。三国时期吴国在此设九德县,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设德州,隋唐时期曾在这一带先后设置了两个驩州。窥一斑可知全豹,从这个行政区划设置的衍变,可以看出古代文化交流的密切。

  这首诗的作者王昌龄,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

  王昌龄曾投笔从戎、西出长安,踏上出塞之路,看到了大漠、雄关、长云、雪山,他将这些融入诗中,描绘出壮美的图景,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从王昌龄的笔端缓缓流出,带着明显的盛唐气象和豪迈气概,承载着厚重隽永的博爱,承载着古往今来人们对和平美好的期望,流播在广袤的时空里。

  玄奘取经,家喻户晓,他不仅将佛教经典带回中国,还把《老子》等经典译为梵文,传入印度,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

  其实在此二百多年前,还有一位重要的文化使者——法显。法显是东晋时期人,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文化大使。法显以年过花甲的高龄,历时14年,完成了穿越亚洲大陆又经南洋海路归国的惊人壮举,著有《法显行传》,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研究西域和印度历史的重要史料。印度学者对此评价:“中国的旅行家,如法显和玄奘,给我们留下有关印度的宝贵记载。”

  曾经一度热播的影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出现了一位人物“波斯小王子”。其实,在历史上,这位波斯王子是实有其人的——波斯王子卑路斯。

  晚唐五代时期著名词人李珣有一首《定风波》:“志在烟霞慕隐沦,功成归看五湖春。一叶舟中吟复醉,云水,此时方识自由身。”李珣,就是波斯王子卑路斯的后裔。这话要从隋唐时期的中外交流说起。

  公元642年,波斯萨珊王朝被大食彻底击败,立国四百年的王朝土崩瓦解。国王伊嗣俟三世几经逃难,却未能幸免于难。他的儿子,也就是波斯王子卑路斯带领余部沿着丝绸之路一路东逃,经过长途跋涉,辗转穿越了吐蕃、突厥的控制区,终于到达长安。24年的颠沛流离,破国亡家之痛,卑路斯担负了不该这个年龄所承受的生命之重,到达长安后,饱经沧桑的卑路斯已经非常成熟。

  深知聚散离合之苦的卑路斯,在长安与族人一起安定下来。卑路斯被唐高宗任命为右武卫将军,为唐朝十六卫将军之一。在朝廷允许下,卑路斯以长安醴泉坊的波斯胡寺为中心,团结波斯族人,开始了融入唐朝社会和生活的进程。后来,卑路斯在长安逝世,朝廷批准其安葬于洛阳波斯王陵区。

  卑路斯有一个儿子泥涅师,由唐朝朝廷下旨继承了“波斯王”的封号。679年,吏部侍郎裴行俭奉命送泥涅师返回吐火罗。707年,泥涅师重新回到长安,唐中宗授予他左威卫将军。最终,泥涅师病逝于长安。安史之乱后,波斯王室部分成员迁到四川,李珣就是这个家族的后裔。

  这段历史,回顾起来令人感慨万端。历史,就是在这样的辗转起伏中不断向前。正如同王昌龄《送柴侍御》中两句脍炙人口的诗所写:“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前可见古人,更有后来者。今天,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人类社会应该向何处去?我们应该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其实,古人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和参照。今天,对这一重大命题,我们更要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以负责任态度作出明智选择。

  行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间正道上,尽管有时会遭遇惊涛骇浪和逆流险滩,但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把准航向,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巨轮必将行稳致远,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刘同华)

  编辑:张露露